1月23日
《云南政协报》两会特刊第15b版
整版刊发了一篇
题为《一丝一缕承匠心》的文章
通过聚焦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的
10个小故事
讲好盘龙区企业的产改故事
全文如下
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董事长王国辉、总裁沈长虹靠一台缝纫机起家,从摆地摊起步,历经40年的砥砺奋进,目前,已发展成拥有26个下属和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伴随企业成长的“10个小故事”成为了公司前进路上的重要文化品牌,激励着企业员工砥砺奋发、共创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干部职工的精神源泉,更是推动企业车轮滚滚前进、永不停歇的强力引擎。
“10个小故事”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奥斯迪人的心头,付诸在他们的实践中,成为企业的力量之源。省两会召开前,记者走进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倾听公司负责人讲述了这“10个小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王国辉、沈长虹两人背着一台缝纫机来到昆明,初到昆明的两人身无分文,只能在地下商场靠给客人裁剪布料、缝制衣物谋生,后来经过多方周转打听与第三方纺织公司合作赚到“第一桶金”。
1988年,两人创办仙居服装昆明工厂,1995年成立昆明奥斯迪制衣实业有限公司,2000年正式成立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斯迪),2003年建立西南三省最大的服装超市,2012年建成西南片区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2014年初步建成云南首个法式风情街区,2015年建成120万平方米奥斯迪电子商务产业园。
其后,奥斯迪向房地产开发、商业物业运营、电子商务、酒店服务、矿业投资、进出口贸易、医疗科技、建筑涂料、智能技术等领域拓展,成为一个集多领域、多行业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集群。
在奥斯迪,有一组摆摊照片特别引人注意。而在这组照片的背后,是奥斯迪的起步故事。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奥斯迪是公司董事长王国辉、总裁沈长虹两人靠一台缝纫机起家的,从摆地摊起步。
历经40年的砥砺奋进,目前,奥斯迪已发展成拥有26个下属和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有3000多人的产业工人队伍,业务覆盖多个领域,成为西南最大的服装企业,连续13年荣获全国服装百强、中国职业装十大品牌,连续5年荣登云南省非公企业百强榜。
一排排服装生产设备,正在流水线上忙碌工作的工人……走进奥斯迪的工厂,只见这里的工人们正在认真且忙碌地工作着。
奥斯迪拥有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基地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有1.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辅助配套设施。占地6.6余公顷的奥斯迪新工业园区也正在筹建当中,奥斯迪正所向披靡,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奥斯迪服饰采用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先进的缝纫和后整理专用设备1300余台,按照工艺要求,组成男西服流水线两条,女装流水线、男裤和女裤流水线、裙流水线、精品服装生产及衬衣生产流水线各一条,并采用高智能自动传输流水系统,集设计制版、面料预缩、排料裁剪、缝制流水、定型整烫、后整包装于一体。公司通过并严格按照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把生产工序细分为300多道,每道工序,精工细作,严格把关,确保产品品质。
王国辉、沈长虹、林加升、王晗松、胡学栋、段永成、林振宣、马智敏……走进奥斯迪,有一面特别显眼的风采墙。
在这面墙上,有带领企业员工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奥斯迪创始人,为奥斯迪打上勤奋烙印并为奥斯迪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董事长;有带领奥斯迪征战商海近四十年,使奥斯迪从服装生产制造企业发展成为多元化、多行业的集团公司的总裁;有始终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全心全意投入到公司的发展和建设中,尽职尽责为公司做事的企业高管;有积累并掌握了很多相关领域的制衣技术,逐渐从一线岗位提升为制衣厂中层管理人员的公司骨干;有对待工作认真仔细,肯吃苦、肯钻研,对自己负责的流水线一丝不苟,认真无差错的一线技术人员……一个个名字、一段段甘于奉献的故事,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奥斯迪人的光辉业绩和工匠精神,营造了崇敬匠心、推荐工匠、学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沈长虹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19年7月,现有工作室成员6人,主要从事企业管理与发展工作。工作室主要负责人是现任奥斯迪总裁、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云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昆明市台州商会会长沈长虹。
沈长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云南省第二十三届劳动模范”“昆明市第二十三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云南省第二届青年创业省长奖,云南省非公有制企业“创业之星”荣誉称号,云南省第三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中国优秀杰出创新企业家”荣誉称号,昆明市第六、八、十、十一届“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云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奖项。
多年来,在沈长虹的带领下,奥斯迪已发展成为拥有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基地,以及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公司服装业连续十二年荣获“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称号,集团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获“2018中国职业装十大品牌”、昆明新“五朵金花”称号,201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第八届“云南省百户优强民营企业”,并连续多年入选“云南省百强非公企业”。
为更好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奥斯迪组建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战斗力强的骨干队伍,以总裁、党委副书记、优秀员工组建成沈长虹劳模创新工作室,吸收和带动更多的职工参与创新创效,铺就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沈长虹劳模创新工作室确定了以“劳模为领衔、骨干为中坚、组织为基础”的创建平台,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动员,激发了公司职工学习劳模精神的热潮,为工作室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工作室创建一年来,在企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业绩,大大推进了公司的产业发展。
在奥斯迪内,公司打造了一列奥斯迪“专列”。奥斯迪“专列”由一个火车头和九节车厢组成,其中五节车厢被打造成产改“专列”,分别为党员活动室、劳模工作室、创新成果展区、职工书屋、工会驿站。该“专列”的打造将“党建+工建+产改”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法及“一针一线缝世界,一丝一缕暖人间”的产改方向融入其中,寓意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传承历史,迈向未来,并力争做中国服装行业的火车头。
2018年,奥斯迪投入100余万元组建了奥斯迪消防站,消防站在完成日常安保工作的同时担任消防救援工作,也让周边居民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消防救援需要。奥斯迪消防站现有人员编制12人,其中党员5名、退伍军人3名、国家消防救援队转业人员1名,24小时接受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119指挥中心指令出警,共同维护企业周边公共消防安全。
经过5年多的发展,奥斯迪消防站已建立起一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安全高度负责的队伍,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为人民排忧解难,为企业增光添彩、保驾护航。奥斯迪消防站共出动火警48次、人员192人(次),救出被困人员1名,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获得辖区居民的赞誉,得到中共昆明市盘龙区委、区人民政府以及盘龙区消防救援大队、联盟街道办事处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2023年,王国辉倾力打造了奥斯迪服装博物馆及滇越铁路博物馆,博物馆内收藏了奥斯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老功臣”——更新换代的各类服装生产机器,以及历年来获得的各项荣誉。作为奥斯迪文化宣传基地,公司经常组织职工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奥斯迪40年来的奋斗历程,传承奥斯迪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工匠精神。
同时,馆内有着见证滇越铁路百年历史文化的老照片。一张张陈旧的照片展现了滇越铁路饱经沧桑的历史风貌。公司职工在了解滇越铁路建成故事中,感受其历程之艰辛,传承其铁路工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进一步激发起与奥斯迪共进退、同发展的情怀。
奥斯迪注重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精心打造了职工驿站、职工书屋,丰富职工工作之余的精神生活,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休息场地;组织职工开展慰问、春秋助学、职工书屋读书分享、鹊桥联谊等活动。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之际,公司组织职工开展朗读、科普、团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提升职工幸福感、获得感,激发职工干事热情。
奥斯迪工会从思想政治引领、提升职工素质、维护职工权益等多个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提升了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 2022年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通过“党建+工建+产改”一体化工作法,奥斯迪将产改与党建、工建、企业文化、企业改革等紧密结合,整合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正在规划打造一个产改主题文化公园,将企业发展故事和企业产改成效链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地呈现。